人民政协网北京5月7日电(记者 王硕)2024年5月7日11时21分,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以下简称长六丙火箭)在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以一箭四星的方式成功将海王星等四颗卫星送到预定轨道,首飞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此次任务是长六丙火箭的首次飞行,标志着长征火箭家族再添新成员。 长六丙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000901)集团八院抓总研制,是一款面向未来商业发射市场、加快适应生产力变革的新一代液体运载火箭。 当前,国内商业航天市场蓬勃发展。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商业航天”作为“新增长引擎”首...
人民政协网北京5月7日电(记者 王硕)2024年5月7日11时21分,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以下简称长六丙火箭)在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以一箭四星的方式成功将海王星等四颗卫星送到预定轨道,首飞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此次任务是长六丙火箭的首次飞行,标志着长征火箭家族再添新成员。
长六丙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000901)集团八院抓总研制,是一款面向未来商业发射市场、加快适应生产力变革的新一代液体运载火箭。
当前,国内商业航天市场蓬勃发展。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商业航天”作为“新增长引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为航天事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据《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3年)》显示,2023年,我国共完成26次商业发射,研制发射120颗商业卫星,占全年研制发射卫星数量的54%。
面对商业航天的巨大需求,研发适应发展趋势的火箭势在必行。
长六丙火箭副总指挥李军解释说,与以往执行国家发射任务不同,商业市场多样化的发射需求要求在最大化满足用户的同时实现快速履约;还要探索低成本、商业化的研制模式,在火箭的性价比上下足功夫。
为此,长六丙火箭研制团队给出“去任务化”解决方案,即最大化统一产品的状态,先打造出一枚可适配多任务要求、可滚动组批投产的“标准火箭”,后期发射任务明确后,再按照卫星配套要求,开展适应性的“加装和改进”。
自2020年初启动研制,到2023年6月前往发射场开展合练,严格来说,长六丙火箭的研制仅用了3年多的时间,比传统研制周期缩短了30%以上,这样的“成长速度”受益于在役型号的成熟技术,更取决于以服务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成长模式”。
在研制过程中,长六丙火箭结合已有型号积累的大量地面和飞行试验数据,通过数字仿真技术、部段级试验代替取消了多项传统大型地面试验,进一步优化研制流程、降低研制成本;并不断实现自身能力的“跨代升级”。
在我国运载火箭领域,长六丙火箭首次创新采用AAC控制技术(即自适应增广控制),实现对运载火箭姿态的精准控制,推动火箭控制系统不断迈向自主化、智能化。
“可以把其简单理解为智能驾驶,通过判断道路状态、乘客的舒适体验等因素自动调整方向盘和油门,实现车速和方向的自动控制,确保安全稳定行驶,同时兼顾乘客的乘车体验。”长六丙火箭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胡存明解释道。
除此之外,研制团队新研了2.9米直径大温差夹层共底贮箱,实现氧化剂贮箱和常温燃料剂贮箱共用一个底,但两箱独立工作、互不影响。这样提高了火箭的结构效率、提升了运载能力。再通过在卫星整流罩、支承舱、仪器圆盘等部分大量应用复合材料技术,降低结构重量。通过一系列轻质化措施,释放火箭运载能力近600公斤。
如今,随着首飞任务的成功途牛配资,长六丙火箭正式入列长征运载火箭家族。研制团队表示,凭借着长征火箭“国家队”的技术优势和服务意识,长六丙火箭可为用户提供更可靠、更灵活且兼具性价比的发射服务,成为我国长征火箭进军商业发射市场的新生力量。